【资料图】
中新网河北新闻2月6日电 (李晓伟)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近日公布了66个“非遗工坊典型案例”。河北推荐申报的“定瓷烧制:让传统技艺成为致富手艺”“衡水内画:走出传统工艺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子”“赞皇土布:好手艺带领妇女就业增收”“曲阳石雕:雕刻就业创业的幸福画卷”“黄骅面花:面花里的脱贫滋味”共5个典型案例入选,上榜总数与河南、贵州两省并列全国第一。
“非遗工坊”是指依托非遗代表性项目或传统手工艺,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带动当地人群就地就近就业的各类经营主体和生产加工点,是各地开展非遗保护、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载体,在带动当地群众就近灵活就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此次公布的66个“非遗工坊典型案例”涉及纺染织绣、食品制作、雕刻塑造等多类非遗项目,覆盖了44个脱贫县、5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体现了各地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经验成效,具有较强的参考借鉴意义和典型推广价值。
近年来,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在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带动就业创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非遗工坊已经成为各地开展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河北省乡村振兴局三部门共同推动开展了一系列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截至目前,河北共建设由各级文旅、人社、乡村振兴部门认定的非遗工坊572家,设立了8个省级传统工艺工作站、10个省级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试点,带动的脱贫人口数达到43637人,年线上线下传统手工技能培训约14.7万人次,建立了超过600家网络店铺,不断增强非遗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非遗已成为带动河北省农民增收、拓展农村就业渠道的增长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