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快讯 > 正文

这些名人父子档都曾与江心屿有交集 他们的“亲子相处之道”令人动容 焦点日报

2023-06-29 09:14:34温州都市报

却金亭

最胜寺,由黄淮捐资建成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戏彩亭

文徵明不辜负父亲的一生清白,拒绝百姓捐赠的丧葬款。

章纶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把儿子培养成了学霸。赵山几和梁恭辰为了讨父亲开心,特意建造戏彩堂(亭),供他们娱乐。身为儿子,黄淮为父亲建造最胜寺。作为父亲,他又在皇帝面前大力举荐自己的儿子……

在温州这座古城,发生了许多名人父子之间的温情故事。而且,这些父子都与江心屿有着很深的渊源。本期我们一起聊聊那些父子情深。

拒绝乡民捐款

文林(1445—1499),字宗儒,成化十二年(1476)任永嘉知县,弘治十一年(1498)再来温州任知府。他的儿子是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壁(字徵明)。

文林为了培养儿子文徵明,下足了功夫。他有一群大佬级的朋友,都被他请过来给文徵明上课,文徵明“学文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吴宽是文林同科进士中的状元,李应祯是“国朝第一”的书法家,沈周为“吴门画派”创始人。文徵明很争气,诗、文、书、画样样精通,人称“四绝”。

文林在永嘉知县任上时,曾提出要在江心屿为文天祥修建祠堂,但他还没有来得及开工就被调走了,只将文天祥的《北归宿中川寺》一诗镌刻立碑。后来,文林的继任者刘逊完成了他留下的任务,在江心屿上修建了文天祥祠。

弘治十一年(1498),文林任温州知府,文徵明也跟着一起来了。文徵明在温州待了四个月,为科举考试做准备,直到秋天才离开,去应天(南京)参加乡试。

在温期间,文徵明题写了孤屿古井的“海眼”二字。据《永嘉县志》记载:“孤屿有海眼泉,明文徵明书‘海眼’二字,镵于井阑。”后来,他还在《瓯江孤屿》一诗中怀念往日在江心屿游玩的日子。

瓯江孤屿(文徵明)

昔年行李滞东瓯,曾到江心寺里游。

孤屿浮空双塔迥,风烟都属谢公楼。

弘治十二年(1499)六月,文林在温州病重,文徵明急忙带着医生从苏州赶往温州。可惜他们赶到时,文林已经病逝三天。文林为政清廉,连办丧礼的钱都没有留下。温州官民自愿凑集千金为他办丧事,但文徵明拒绝了这笔钱,不愿辜负父亲一生为官的清白。

最终,温州乡民用这笔钱在华盖山修建了“却金亭”,纪念文林和温州知府何文渊,并在永嘉县学内及礼贤坊(今兵营巷)等处建文公祠,树德政碑。

培养儿子成学霸

陈都阃招饮江心(章纶)

孤屿嶙峋耸境中,红尘无路可能通。

一川砥柱横沧海,两塔凌空映彩虹。

莲座装成金碧地,蓬壶现出水晶宫。

藩侯宴我同来此,落日亭前忆谢公。

次韵宋侍御游江心寺(章玄应)

妙绝中川影,乾坤此最灵。

远山疑北固,初日见东溟。

祠寄文公象,槎横使者星。

惟应悲节义,三复史官铭。

章纶(1413—1483),字大经,号葵心,明乐清县(今乐清市)人,卒赠南京礼部尚书。章纶的儿子章玄应,字顺德,官至广东布政使。

章玄应也是妥妥的学霸,但是他没有文徵明那么幸运,学习条件十分艰苦。他8岁随父章纶迁居北京,12岁时章纶因涉复储事下狱,章玄应与母亲向在京乡亲故旧乞借求援,16岁才又随父到南京读书。章玄应的学业是章纶指导的,由于一直生活在南京,成化元年(1465),章玄应参加了南京乡试,通过后成了南京籍举人。

后来,章纶因与同僚政见不合,得罪了很多官员。成化四年(1468)十一月,南京的御史和给事中们集体上折弹劾,他们列举的事件中就包括章纶“纵子冒籍”。“冒籍”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高考移民”。明代的科考十分严格,要求考生必须在本籍考试。

“纵子冒籍”是触及刑法的大事,立刻引起了宪宗皇帝的重视,立马派人前往南京调查。第二年,调查的官员回奏说弹劾章纶的事“皆不实”。由于章玄应参加南京乡试的时间,是在现行考试制度改革之前,属于“占籍”而不是“冒籍”,可以予以宽恕。不过章玄应是“大臣子,有嫌”,因此遭到了“着革去举人,复返回原籍为生员”的处理。

成化七年(1471),章玄应回到原籍浙江参加乡试,中举人。成化十一年(1475)春参加礼部会试成进士,中会试第十九名殿试第五十一名。两次科举考试,都是一考就中,可见章玄应的实力是非常强的。

举贤不避亲

黄淮(1367—1449),字宗豫,号介庵,永嘉城内人,明代第一位内阁首辅。

明朝对书法极为重视,书法成为科举之外的得官门径。明成祖永乐年间,朝廷向全国招募善书的神童,挑选了二十八人组成书法导师队伍,让黄淮带领,还拿出秘府所藏古代名人法帖,供宫廷书家学习。当时,黄淮向朝廷举荐了温州老乡谢庭循、胡宗韫等人,黄淮之子黄采也因“善书法,入翰林”。

宣德六年(1431),黄淮的父亲黄性享寿九十三高龄而终。第二年,宣宗下诏赐祭葬于南柳“黄府山”上。黄淮特意赶到京城谢恩,并带上了27岁的黄采。黄采年幼时就聪明颖异,精书法、亦能绘画。举贤不避亲,黄淮在宣宗面前举荐了自己的儿子,“采颇习楷书,愿留京报效”。宣宗准许黄采于翰林院进其书学。

黄淮与江心寺的住持昙旭禅师是发小,也是同学。黄淮告老还乡后,二人的来往更加密切。昙旭禅师向他提议在市区的郭公山建造最胜寺,用来祈求身体康复,并作为祝贺父亲黄性九十大寿的礼物。寺院于1428年开始动工兴建。

黄淮和黄采父子二人皆善诗文,为江心寺留下过诗句,描绘了江心屿的壮丽美景。

江心寺(黄淮)

中川古刹压金鳌,百尺危楼倚碧霄。

画栋云飞象浦雨,绮窗月涌蜃江潮。

老僧爱客能分榻?游子忘机欲弃瓢。

远望金焦何处是,万家烟霭路迢迢。

江心寺(黄采)

灵鳌戴石峙江心,烟岛翻成鹫岭深。

地接诸天朝梵静,波涵双塔夜灯沉。

云蟠奎画犹存古,潭隐降龙尚至今。

色界尘寰殊咫尺,惟应隔岸礼鲸音。

戏彩故事感人至深

赵抃(1008—1084),字阅道,号知非,谥号“清献”,是北宋赫赫有名的“铁面御史”。他是中国传统戏剧形象“包青天”的原型之一,《宋史》中,赵抃与包拯同传,二人曾同在御史台任职。

赵抃退休之后,他的次子、温州通判赵(山几)把他从衢州老家接到温州养老。赵(山几),字景仁,神宗熙宁六年进士。海坛山的海神庙残断石碑有载,北宋元丰三年(1080),温州发生了风灾,太守石牧之、通判赵(山几)到海神庙祷神祈佑。

赵(山几)为了让父亲安度晚年,模仿二十四孝故事中“老莱子彩衣娱亲”的典故,在温州的府邸附近修建“戏彩堂”。

赵抃到温州时,戏彩堂已经建好,老父亲开心极了,特意作诗夸赞自己的儿子。

留题戏彩堂示男(山几)(赵抃)

我憇堂中乐可知,优游逾月竟忘归。

老莱不及吾儿少,且著朱衣胜彩衣。

在温州期间,赵抃游览了温州各地风景、探访名人遗迹,如谢公岩、谢公楼、仙岩等地。他在离开温州前写了一首《自温将还衢郡题谢公楼》,可见他对温州此行的满意:

雁荡周游遂此过,永嘉人物竟如何。

三贤籍籍风流守,一宿匆匆证道歌。

城脚千家具舟楫,江心双塔压涛波。

因留子舍欣逾月,归去事知所得多。

谢公楼位于永嘉郡城北门上(今鹿城区望江东路),原属于北门的城楼,因谢灵运常于此游览、休憩,得名“谢公楼”。谢公楼与江心屿仅一江之隔,是江心双塔最佳观赏地。

清道光年间,建造“戏彩亭”博父母一笑的故事再次在温州上演。

道光二十七年(1847),温州太守梁恭辰仿照赵(山几)的做法,把父亲梁章钜迎养到温州,也建造了一座“戏彩亭”,并常常邀请戏班在此演出。

梁恭辰亲笔题亭匾“戏彩”二字,并作跋说:“宋温州通判赵(山几),迎养其父清献公于倅厅,构戏彩堂,当时传为盛事,东坡、颖滨皆有诗。今资政公亦就养郡斋,而兹亭适成,因以名之。”

梁章钜大受感动,亲自为戏彩亭写下一副对联:

舞彩又成亭,故事远惭清献德;

逢场凭作戏,正声合补广微诗。

在温期间,梁章钜畅游温州,足迹遍布雁荡、石门、江心屿、仙岩、飞云江等地。梁章钜是中国楹联学开山之祖,梁章钜、梁恭辰父子俩在共同编写的《楹联丛话》中大赞江心屿:“江心寺为东瓯第一名胜。登临一眺,无不在望。南有山与此山两两相峙。”

在《楹联丛话》中,他们还特意提到了江心屿上有许多楹联,比如:屿中有江心寺,风景极似金山。朱沧湄文翰联云:“长与流芳,一片当年乾净土;宛然浮玉,千秋此处妙高台。”

梁章钜也曾赋诗《孟楼》,将和江心有关联的历史人物一一点到。

孟楼(梁章钜)

凭栏泼眼尽秋光,城树村烟俯莽苍。

历览敢希谢康乐,标题漫借孟襄阳。

江山如此清辉在,人物当年逝水忙。

谁识浩然留正气,西偏丞相有祠堂。

原标题:这些名人父子档都曾与江心屿有交集 他们的“亲子相处之道”令人动容

记者连佳佳

实习生蔡歆禾

关键词: